云科院科技精准扶贫——“智”与“志”的嬗变

  • 时间:2019/8/15 15:19:48
  • 来源:
  • 浏览:346

信息来源: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编者按:一鼓作气决胜脱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科技彩云南”深入扶贫一线报道“脱贫故事”。咬定青山,科技先行,扶贫扶智扶志,真正唤起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脱贫的“洪荒之力”。

朝发昆明,暮至县城。次日起个大早,沿崎岖、坑洼乡道进镇入村,不觉已是晌午。不要说劳顿、惊险,对于云南省科学技术院(下简称云科院)的驻村扶贫队员而言,这仅仅是一个“起点”。凤庆县雪山镇位于无量山深处,新联村在大山的眉梢之上,云科院的挂钩扶贫点就在这里。新联村是凤庆县4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辖7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2013年有农户705户,村民2893人,其中五保户15户17人,动态管理后建档立卡贫困户达372户1490人。

扶贫工作一路艰辛,却一步一个脚印——2014年脱贫74户340人,2015年脱贫44户191人,2016年脱贫25户99人,2017年脱贫145户578人,2018年脱贫74户250人,剩下的10户32人今年脱贫出列,而云科院直接挂钩的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2018年已经全部脱贫出列。

科技精准扶贫,一来就上“干货”

“算上农业、林业、牧业和外出务工收入,2018年末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420元,比扶贫前翻了几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严红云自信地说:“目前贫困发生率降到了1.1%,还有10户32人未脱贫的,主要是缺劳力或因病因残,其中8户今年肯定脱贫,对另外2户收入持续性不够的贫困户,我们有条件采取政府‘兜底’。”

“云南省科学技术院毕竟是个科技‘智库’,扶贫的手段要格外独到一些。”严红云说:“他们一来就给村里上‘干货’,实打实搞项目,搞《新联村三年行动规划》,搞《核桃高效管理示范》,搞《巨菌草种植与应用科技挂钩帮扶》……几番提升改造,村里的产业兴旺了,现在经济林果有8600多亩,肉牛养殖达2300多头。

核桃、茶叶其实是当地“祖传”产品,但以前各自为政小打小闹,形不成规模。云科院给定了发展思路:实施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打造生态有机茶叶产业,建设天然绿色核桃产业,实施种草养畜,扩大养殖业规模。

 “这些都得靠科技支撑。”严红云说:“他们统筹临沧市供销社、凤庆县总工会等4个挂包单位力量,帮我们协调了县茶办、农业局、人社局等等单位,在村里大搞实用技术培训,包括茶树品种嫁接改良,茶园、核桃林修剪、管护,茶叶制作,畜禽养殖,摩托车修理,还有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等等,单是2018年就搞了10多场次。不仅请进来教,而且带出去学,2018年就组织带领全村19个小组组长和村两委干部到外地‘取经’,收获不小。”

新联村农户的住房可以说来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698户农户就有500多户,拆除危房新建房,另有100多户进行了加固,现在村里已完成了危房改造全面消除了农村危房。房屋或零星散落或三五成群,有的还有围院,看上去像林间“乡村别墅”;硬化后的水泥路在核桃林、坡地茶园和成片巨菌草之中穿行。近两年核桃、茶叶等提质增效改造完成3700多亩,配套发放核桃、茶叶提质增效有机肥3758吨;在贫困户中示范种植巨菌草300亩,同时配套赠送黄牛34头、二元仔猪123头、鸡苗9375羽。

施有机肥、安光伏杀虫灯的核桃林格外优质丰产,去年亩产干核桃1吨多,卖到了25元一公斤,比前年涨了10元还供不应求。

这巨菌草特受欢迎,栽下去可管好几年,一年可割三四次,亩产可达六七吨,有的示范户用不完就割了卖,一吨卖到上千元。到今年,全村已发展1500多亩。同时,村里养殖二元母猪、生态土鸡也逐渐形成了“风气”。

高山云雾出好茶。村党总支副书记查绍林成了当地的“茶把式”。依托扶贫队带来的技术和项目,村里搞起1000多亩生态茶园和一个茶叶合作社,查绍林也带头建起了手工制茶厂。

“加上零星茶园,现在村里总共有茶叶1300千多亩。”查绍林说:“我们严格搞生态种植,茶园不打农药,只准施有机肥,管护、采摘都有规范。严格按规范栽培的生态茶,按高出市场价一块钱的价格收购。”

村里有零星古茶树100多株,都进行了资源保护,树龄最高达1000多年。“这是我们的招牌。”查绍林说:“现在茶厂年产干茶30来吨,算是初具产业规模。”为了发展产业,他还动员自己的妹妹在昆明开了家茶叶店,打开销路。

经过科技精准扶贫的有力支撑,近年来村里兴起了茶叶、核桃、畜牧三大脱贫“支柱”产业,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驻村队长的知行合一,关键是扶智和扶志

张力元是云南省科学技术院2017年选派的驻村扶贫干部,挂任新联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为了参加扶贫队,他将新婚蜜月压缩成了短暂的“蜜周”,匆匆出发,奔向了这个千里之外的小山村,这一去就是3个年头。

“入户调查时,开始我单独行动,发现很多村民并不欢迎,有时甚至劈头盖脸一通漫骂。”张力元说:“后经了解,原来是被当成‘搞推销’的了,不过这也引起了我的反思,说明群众工作做得不够,甚至还没有搞推销的人‘深入’。”

后来掌握了诀窍,就请村干部带着去,一户一户去访问,去熟悉。山区的天气风雨说来就来,有时骑摩托车一大早出门,躲一阵雨就天黑了,只得住在农户家里;日丽风和就抄近路徒步走,手脚并用,走到最远的一家要两三个小时。先从分片包组的5个村民小组120户农户做起,动员他们进行危房改造、参与扶贫项目,参加技术培训,终于都混成了熟人。有云科院作后盾,在云科院领导的关心、鼓励和指导下,工作更有底气了。

作为第一书记,张力元精心制作了“党建与扶贫工作”PPT,给村里的党员干部上党课;还制作了宣传课件,深入19个村小组宣传扶贫项目;多次召开脱贫攻坚专项会议,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主体和具体责任人,确保扶贫工作各项任务有人抓、有人管、有人督,形成合力。

300多篇驻村工作日志,记录了新联村每家贫困户的困难、急需解决的问题、处理方案以及最终结果。山后小组的穆安杨因病去世,留下一个9岁的小女孩,张力元第一时间到户看望小女孩,立即将信息发布到社会扶贫网上,筹得8000多元善款,并与村委会商议安排了这个孤儿的生活。

“工作中得面对各种矛盾,比如巨菌草养牛示范项目,在发放小牛时,僧多粥少引起纷争;比如危房改造中有的人不愿改造住房,只想要补助款。”张力元说:“这个得坚持原则,更要把思想工作做到位,给你家巨菌草种苗,再给你家一头小牛,前提除了你贫困外,还必须有意愿、有条件和能力去种草,把牛养大!”

这几年,村里制作了18块脱贫攻坚宣传牌,书写了12条永久性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材料900余份,宣传挂历700余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营造了“好吃懒做可耻、脱贫致富光荣”的励志宣传氛围。

张力元深有体会:扶贫的关键在于“扶智”与“扶志”。得让群众明白,脱贫不能一味“等靠要”,美好生活最终要靠自己追求和奋斗。云科院这几年挂钩扶贫在当地评价很高,主要就是在“扶智”与“扶志”下足了功夫。

发展后劲,来自科技支撑

“在我们这里,过去村民连猪都养不好,现在都想搞种植巨菌草养殖肉牛;过去妇女们连茶都很不会采,现在基本都懂得茶树嫁接了。”说起科技精准扶贫带来的变化,严红云如数家珍:“关键一是生活方式变了,过去一到夜里就整个山头一片死沉,现在成群结队到明亮的路灯下载歌载舞;二是思想意识变了,过去总指望‘天上掉馅饼’,现在懂得靠天靠地不如靠科技了;三是人心齐了,过去一盘散沙,现在基层组织号召做什么,都能一呼百应。”

“新联村的危房改工作还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严红云说:“云科院搞的农村太阳能热水器项目实施了53台,发放节煤炉灶35台,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19个村小组都建起了垃圾房,还修了排污渠,架设了排污管道,效果非常不错。”

不过,驻村扶贫队的同志则表示:村民的观念还是有点保守,比如实施‘县域新媒体扶贫电商平台’项目,在村里找了个漂亮的小媳妇当直播员,宣传推介村里的茶叶、核桃、蜂蜜等生态山货,结果老公认为“抛头露面”,意见老大,不得不终止了。扶贫队打算重新“引进”一名直播员,下一步还将上“淘宝”、上“京东”,将这里优质农特产走向市场之路打通。

严红云说,村里的严学忠家,原是贫困程度最深的贫困户之一,家里8口人,有3个70岁以上的老人。这两年学会了科学养猪,种植巨菌草养牛,去年出栏生猪100多头、牛10多头;他还通过参加培训学会了泥水匠,农闲时就带着媳妇去打工。不久前还买了一辆汽车,现在不仅脱贫,而且致富了。

“山上的坡度都在25度以上,靠传统种植业希望不大。”严红云说:“近年来累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2500亩,剩下的耕地不多了,我们非常赞同云科院的规划——靠科技,靠山吃山!”

“云科院的领导每年都来好几次,现在侯树谦院长、胡启相副院长、许健副院长以及云科院挂钩帮扶的干部跟我们村干部、挂钩户都成了好朋友。”严红云说:“还请云科院在发展的路上再送我们一程,帮助我们巨菌草种植扩大,搞到2000亩甚至2500亩,同时提供技术建一个巨菌草饲料厂,建一个有机肥厂。”

现在上面提倡“一村一品”,我们村是“一村三品”。严红云自信地说:我深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科技的支撑,我们就有充足的发展后劲,贫困就能变成富裕村。

后记:火热的七月,科技脱贫攻坚战鼓点正响,云科院为驻村扶贫队送去了新队员。云科院非常关心驻村队员,安排综合办公室主任李常有带着3位同事到村上将轮换的老队员张力元接回并送回家里,父母见儿子虽然晒黑了,但更加壮实,更加成熟,不胜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