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实验室|云南三七科研、标准、产品三足鼎立:炼“南国神草”,为产业“补血”

  • 时间:2021/6/18 17:04:48
  • 来源:
  • 浏览:194

信息来源: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云南省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是云南省科技厅2016年批准、主要依托昆明理工大学建设起来的省级科研平台。近年来,实验室不断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成效卓著。

“我搞三七研究,是命中注定的,所以网名和微信名都叫‘崔三七’”,采访中,实验室主任崔秀明说:“1985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时值家乡文山建设三七科学技术研究所,就一脚踏了进去。这一去,就与三七结下了不解之缘。”

“去报到的时候,三七所一个人也没有,我第一个到。”崔秀明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三七属于稀贵小药材种,没几个人去研究的。”研究资料十分难寻,崔秀明就和团队到地里去琢磨、去摆弄,接受三七种植农民的“再教育”。一步步从文山三七的道地性、质量标准、实施栽培、GAP规范栽培技术、产品开发等方面去研究,逐步形成了一个“系统”,建立了能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三七GAP栽培技术体系,为三七在全国首批通过国家GAP认证奠定了基础。

“那时的研究主要是面向应用的,力求吹糠见米”,崔秀明说。比如发明了三七专用遮阳网栽培技术,就拿来取代传统栽培模式,很受种植户欢迎,一不留神就被业界称为“三七栽培史上的革命”。这一技术累计推广了100多万亩,平均增产17.45%,亩增纯收益1500元以上。后来主持完成的“三七道地性研究及质量标准研究”,属于云南省自然科学资金重点项目,考虑得就更深远一些,以充足的科学数据,为三七在我国药材中第一个成功申报原产地地域产品保护提供了支撑。1999年,又在原行业等级标准基础上,将三七的内在品质列入标准评价体系,研究制定了《文山三七综合标准》,这个“标准”于2000年4月1日正式实施,到2003年,《文山三七国家标准》经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检验总局批准并发布实施了。

“搞科研,平台和人才团队很重要”,崔秀明说。几经深造, 2012年崔秀明获得博士后学位,加入了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任副院长。此后不到3年的时间里,在昆明理工大学先后发起了5个三七研究的团队,集结博士近30名,承担与三七的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重点项目2项。2016年,经云南省科技厅批准,依托昆明理工大学建立了“云南省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据了解,这个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已先后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际中医药贡献奖二等奖1项,国家标准创新奖三等奖1项、云南省标准创新奖1项。制定《三七种子种苗》《三七药材》等国际标准2项,其中《三七药材》是我国第一个制订的中药材国际标准。国家标准1项、省级地方标准20余项;培养中药材研究领域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0余名。建立了云南省三七研究与开发专业创新团队,正鼎力打造国内一流的三七科技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交流中心与应用服务中心。通过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使云南三七研究整体保持在国内领先水平。

“保持国内领先水平,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崔秀明说。

几年来,实验室紧扣以三七为主包括其它人参属植物的精深研究,确定三七质量控制技术及标准研究、三七种质资源与规范化栽培研究、三七药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三七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等4个稳定的学科方向。取得了“三七标准化与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云南传统道地中药材大品种规范化生产关键技术及推广应用”等一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同时,昆明理工大学主持制定的《干制三七茎叶》和《干制三七花》2个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也发布实施。

除三七种质资源与规范化栽培研究、三七质量控制技术及质量标准研究之外,实验室还进行了三七药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三七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初步建立了三七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和三七生态栽培模式,三七活性成分分离、生物转化、生物合成途径及合成生物学、三七功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等研究也一气呵成,将为云南三七产业实现千亿宏伟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机械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标准化质量控制,药、食同步开发,是将三七推向国际市场的必由之路,搞了36年三七研究的“崔三七”说:“科研、标准、产品三足鼎立,是支撑云南三七产业快速实现千亿产值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