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雪霉叶枯病如何防治?

  • 时间:2019/11/22 15:29:25
  • 来源:
  • 浏览:219

                                                          信息来源:种植问答网

一、小麦雪霉叶枯病症状及危害

小麦雪霉叶枯病又叫小麦雪腐叶枯病、小麦红色雪腐病,主要危害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等23属52种禾本科植物。主要引起叶枯和鞘腐,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光合产物减少,输导受阻,不能正常灌浆结实,子粒秕瘦,千粒重下降。国内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贵州、西藏、河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各省(区)。

小麦雪霉叶枯病从萌芽期到成熟期麦株均可受害,产生芽腐、苗枯、基腐、鞘腐、叶枯和穗腐等多种症状。以成株叶枯和鞘腐特征最鲜明,为害也最重。

1、芽腐和芽枯症状:种子萌发后,发病的胚根、胚根鞘以及胚芽鞘腐烂变色。根数减少,长度变短。胚芽鞘上产生长条形或长圆形黑褐色病斑,严重者胚芽鞘全部黑褐色腐烂,表面生白色菌丝。

2、基腐和鞘腐症状:麦株拔节后发病部位渐上移,抽穗前,多数病株基部1~2节的叶鞘褐变腐烂,叶鞘枯死后颜色渐淡化,由深褐色变为枯黄色。抽穗后植株上部叶鞘开始发病。

3、叶枯症状:成株叶片上生成典型的椭圆形,半圆形大斑,病斑污绿色水浸状或污褐色有轮纹,表面散生稀薄的霉状物。成株叶片上病斑初为水浸状,后扩大为近圆形或椭圆形大斑,发生在叶片边缘的多为半圆形。病斑直径1~4厘米,多数为2~3厘米,边缘灰绿色,中部污褐色,由于浸润性地向周围扩展,常形成数层不甚明显的轮纹。病菌的分生孢子座由叶片气孔外露,形成大量分生孢子,致使病斑敷生砖红色霉状物。潮湿时病斑边缘具白色菌丝薄层,迎着阳光观察尤为明显。后期病叶多数枯死。

4、穗腐症状:多数病穗仅个别小穗或少数小穗发病,颖壳上生黑褐色水渍状斑块,上生红色霉,小穗轴褐变腐烂。

二、小麦雪霉叶枯病传播途径

1、小麦雪霉叶枯病的病菌由带菌种子、土壤和病残体引起初侵染。病原以菌丝潜藏于种子内部,以孢子附着于种子表面。播种后种子传带的病菌首先侵染胚根鞘和胚芽鞘,继而向其他部位扩展。土壤和土壤内病残体带菌也首先引起幼根、幼芽发病。地表带菌小麦病残体在潮湿多雨的季节释放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侵染幼苗地上部分。在小麦整个生长期间,病株在潮湿条件下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随气流和雨水传播,从气孔和伤口侵入叶片和叶鞘,不断引起再侵染。小麦雪霉叶枯病菌能侵染多种禾本科杂草,这些杂草发病后能提供菌源侵染小麦。

2、小麦雪霉叶枯病菌由气孔和伤口侵入叶片和叶鞘。叶面上孢子萌发后通过芽管或孢子表面的小突起相互结合,形成由7~8个孢子组成的复合体。复合体长出1条至数条较粗壮的叶面菌丝,它们由气孔保卫细胞间隙进入气孔腔,不产生任何特殊化的侵染机构。病菌在气孔腔内分枝形成多条侵染菌丝,向叶面组织扩展,形成菌落。侵染菌丝主要在细胞间隙生长和分枝,也可穿越细胞壁进入叶肉细胞内。受害细胞变色崩坏,病组织浸解。侵染菌丝还能由气孔逸出,在叶面蔓延。气孔下可形成分生孢子座,其上产生分生孢子梗穿出气孔。梗的顶端或侧面着生产孢细胞,产生分生孢子。

三、小麦雪霉叶枯病发病原因

1、在春小麦栽培区,小麦灌浆至乳熟期是该病流行盛期。

2、小麦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小麦拔节孕穗期间受冻害,抗病性降低,易发病。

3、西北地区4~5月份降雨多的年份,低温湿度大,有利该病发生。青藏高原麦区,7~8月份多雨,气温偏低,除为害叶片外,还可引起穗腐。潮湿多雨和比较冷凉的阴湿山区和平原灌区易发病。

4、春灌过量,浇水次数过多,生育后期大水漫灌。

5、土质黏重、地下水位高、田间湿度大的田块、施用氮肥过量、施用时期过晚易发病。

6、小麦播种过早、密度过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四、小麦雪霉叶枯病预防措施

1、小麦雪霉叶枯病的防治,在流行区应以药剂防治和栽培防治为主,尽量选用抗、耐病品种。无病区需避免使用带菌种子。

2、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防止田间密度过大。

3、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当控制追肥。

4、冬灌充足,春季尽量不灌或少灌。早春耙耱保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

五、小麦雪霉叶枯病防治农药

历年秋苗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及低湿、高肥、密植有可能发病的田块,于越冬前和返青后即使喷80%多菌灵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